思政元素融入《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探索

发布日期:2023-05-09
false高职(1):
高等教育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新常态。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课程协同作用、同向同行[1]。随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实现思政与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2]。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策略,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
1 “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多年来,高校思政培养往往与专业教育割裂,处于“孤军奋战”的现状。且在高校的专业教育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偏重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缺乏思政建设引导性方面的评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只讲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而忽视“德育”元素。
近几年来,高校课堂教学开始逐渐重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研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意識的引导和渗透,发挥专业课的价值引领作用[3-5]。《基因工程》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并科学评价课堂思政教学效果,是“课程思政”能否引领学生价值取向的关键,也是本研究开展《基因工程》课程思政探索的关键。
2 《基因工程》课程思政的探索
在“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专业建设以培养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一流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本科生“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每位专业教师都应依据课程特点,认真挖掘与系统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学校先后通过网络宣传动员、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文件学习、倡议教师落实“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代表教师宣讲等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效融合。《基因工程》是该校生物科学专业和药学专业本科培养体系中的專业选修课程,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多维度思维融合,旨在阐明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6-7]。本研究针对该课程,从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及目标,丰富教学模式,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2.1 修订教学目标,增加思政内容
高校课程不仅以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情感价值目标[8]。基因工程技术是基于基因工程理论、在分子水平上定向改良生物性状、创造新物种的全新应用科学,但关于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性,迄今仍倍受争议,甚至被“妖魔化”。因此《基因工程》课程目标要求专业课教师明确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履行肩负的社会使命,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教育内涵融入教学大纲中,使其在课程中全覆盖,实现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普及性、思想性与政治性。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
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与设计策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并能够对基因工程产品的应用及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