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1-09-27
false一、目的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我校广大教师要深入挖掘本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做人做事的道理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合各类课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技并修教育,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共同构建全校三全育人格局。
二、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思路
1.本课程共包含七章(或多少个项目、任务),28节,周学时2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掌握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的基本要求,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创新;通过对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明显提高,懂得团队建设,学会团结合作。通过对创新创业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辩证认识分析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创新创业者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系统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制定创业计划、创办管理企业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通过社交、实践锻炼,案例分析,提升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敏锐度,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思政目标:
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的态度;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将个人创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强化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学生生活中。
5.思政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