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R软件应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4-02-18
false高职(1):
本科(2):
课程名称 |
R软件应用 |
授课对象 |
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
||
授课内容 | R软件应用 |
课时 |
1.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1.深入了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R语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客观辩证、探索创新等基本科学素养,并树立爱国主义使命感与责任心,强化使命担当,塑造健全人格。 2.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互联网资料的合理使用,搜索专业发展新趋势,提高信息的收集,筛选,编辑等能力,加强数据思维和科学素养能力。培养提升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查阅相关性高的文献,对专业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3.了解国家和全球R语言发展的新形势、数字经济的新战略和新任务,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从事信息管理领域内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的能力,通过阅读与学习R语言相关的英文期刊论文等材料,编写R软件的命令语句,提升英文水平,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 育人元素 我国著名的统计学家许宝騄先生将其一生奉献给了统计学研究,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等方面都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是中国统计学发展的先驱,就算在文革那样特殊的时期,也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为中国统计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此作为出发点教育学生也要像许宝騄先生一样,无论何时都不应放弃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2019年7月31日国际统计学年会(JSM)上,统计学会会长委员会(COPSS)将考普斯总统奖(TheCommittee of Presidents of Statistical SocietiesAwards)颁发给了HadleyWickham以表彰他为统计应用学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是包括著名图形可视化软件包ggplot2在内的诸多软件包的开发者,其所开发的R软件包在近一年(2018.8.1-2019.8.1)的时间里下载量突破1.3亿次,近两年下载量超过2亿次,由此可见他给R社区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科研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编程科学的力量,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探索问题的科学精神。因为R语言编程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兴趣的培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培养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平时学习R语言、培养编程能力时有几点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1)R语言在编程过程中的标点符号,中英文字母大小写和运算符等细节规则无处不在,常常决定一个程序的成败,因此必须注重细节,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2)R语言涉及到的包和知识点繁多、抽象、难懂,在编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编程者具有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结局问题,注重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3)R语言编程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就能扩宽思路,学会举一反三。因此必须注重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使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提高,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R软件应用 |
|||
融入方式 | 教学方法
参与和体验:可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案例分析增强理解力;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激励学生学习内动力的产生。 提供资料:R语言的前世今生(起源、趋势、优势)。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将会发现自己已有知识结构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强烈的求知欲将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丰富认识、拓展思维、树立自信心。 |
||||
思政元素 | 解决问题能力 科研意识 思维灵活性 健全人格 爱国热情 国际化视野 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 举一反三 主动性 思想道德水平 专业知识 坚韧不拔 分析问题 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 创新思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体观念 自觉性 协作意识 责任感 立德树人 自信心 使命感 责任心 爱国精神 科研探索 发散性思维 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 理解力 勇攀科学高峰 问题求解能力 科学精神 正确认识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 探索未知 探索精神 科学素养 使命担当 网络安全观念 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的能力 融会贯通 科技强国 | ||||
思政资源 | 一分钟了解数学家许宝騄 一分钟了解孔子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
教学展开 | |||||
教学总结 | |||||
目标达成检测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