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制药、精细化工专业:《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4-01-06
false本科(3):
一、课程建设定位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在化工专业课的基础之上讲述了用理论模型来描述生产过程,涉及化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学等专业知识。随着智能制造新一轮的发展,课程将面向智能化工行业培养具有多专业交叉融合知识体系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任重而道远,所培养的人才除了专业知识、技术水平过硬,理论水平高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较深的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有理想。
二、课程建设教学理念
(1)理论层面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学实力,对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要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因为没有某一门专门学科的研究可以仅靠本专门学科单科独进方式可以深入下去。因此,要提倡对大学生的科学教育,加强跨学科教育。本课程要在学习化工工艺、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掌握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打造课程模块,即绪论(明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系统在现代化工中的重要地位,认清现代化工所需要的人才标准。);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个环节的作用);过程特性及其数学模型(温度、压力、流量及物位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表的原理);自动控制仪表(基本控制规律及其控制参数对控制质量的影响);执行器(执行器的结构和特性);控制系统(根据工艺要求与自控人员共同提出合理的控制方案)
(2)操作层面
倡导和执行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的课程思想,理论结合实际的操作方式,将整个课程细化为“课程引入--案例--章节”,其核心内容对应“知识—态度—行为”,是一个连续递进的闭环系统。
1)课程的实施过程。从国家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再根据课程章节进行分解,通过章节模块教学,强调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系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复合那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顶层设计,实施以理论驱动,课程先导,实时监控,专业保障的教学框架。
2)设置多样话的课程。通过不同形成的课程设置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包括: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上机实操与虚拟工厂授课等多种形式。
3)深入挖掘思政的融入点。为深入贯彻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为我国步入新兴“工业4.0”道路提供了基础。信息化的发展与融入对工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多好的带动作用,随着两者融合深度的不断加强,可以对工业生产管理各个流程带来极大的支持,同样工业化的大力发展也可以对信息化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提升,从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结合课程与思政的齐同育人效应,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要求、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试点,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