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12-09
false适用专业(1)
- 机电技术应用
中职(1):
适用课程(1)
- 机械制图
发布日期:2021-12-09
false中职(1):
课程名称 |
机械制图 |
授课对象 |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一年级学生 |
||
授课内容 | 轴测图——正等轴测图。 |
课时 |
2.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1.能力目标:
会绘制正等轴测图。 2.知识目标:
(1)了解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轴测图的形成;
(2)熟悉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轴向伸缩系数,会绘制简单基本体的正等轴测图。 3.思政目标:
(1)学习轴测图画法可以发展空间构思能力,通过画轴测图可以帮助学生想象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力。
(2)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
(3)培养中职学生爱国和尚学的精神。
(4)培养中职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和人格修养。 (5)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政治责任感。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第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工程制图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对自己能力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课程中,将工匠精神价值观以及工程制图中的轴测图绘制的规范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以及个人价值导向。
同时,通过简单介绍《营造法式》、《农政全书》以及《天工开物》等,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成就及图学发展的地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讲解《天开万物》的作者宋应星以其广博的“实学”知识,严谨的研究精神,精心地记录着生产技艺,并以技术数据作定量描述,阐发了17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的“工匠精神”。
第二,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查找错误包括轴测图绘制时漏线等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作为当代中职学生如何学习工匠精神。最后,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以及从业后拥有这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第三,通过引用诸葛亮研制“木牛流马”历史事件,简要说明工程图样的特点。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中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高度吻合。
讲解诸葛亮一生不断学习研究、创新设计,并将这种工学结合的思维应用到实践中。这对于中职学生养成勤学勤思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和务实崇高的学习理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在画法几何模块,坐标法的教学解决了图学中基本体和结构的定位、度量问题,生活中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带给我们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形体分析和切割法读图,蕴含着用联系的观点、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分析视图,说明静止、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从“蒙日定理”引出科学家蒙日与《画法几何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和人格修养。
第五,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分别用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我国近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与高铁、“山东号”国产航母、世界最大吨位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介绍,展现机械大国的风采。
用图片展示国家这些年发展的大飞机制造、军用战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高铁、盾构机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机械产品所吸引,深深地树立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学习奔赴前线的医生护士守卫我们国家的使命感并将工匠精神价值观作为目标,从理论上解析提高个人的价值观。 教师结合社会热点在授课中时时引导学生们明辨是非、向上向善,致敬英雄,学会感恩,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
|||
融入方式 | 课前导入融入、课中穿插融入、绘图过程引入思政案例、课后总结融入等。 |
||||
思政元素 | 文化自信 感恩 科学思维 政治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 民族自豪感 大国风范 爱党 爱国主义情怀 人格修养 价值观 民族自信心 爱国 爱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精神 唯物辩证法 英雄榜样 向上向善 工匠精神 尚学精神 明辨是非 | ||||
思政资源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已学习过的三面正投影图,展开后可得较为简单的物体的各部分形状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度量性好,作图方便,在工程上得到广泛采用。但这种图样缺乏立体感、直观性。为了弥补不足,工程上常采用富有立体感的轴测图来说明零部件形状,表达设计意图、产品包装等,在工程上作为辅助图样使用。
用正投影法绘制的三视图,能准确表达物体的形状,但缺乏立体感。轴测图直观性强,工程上常用轴测图来说明机器零部件的外观、内部结构或工作原理,以及绘制化工、给排水、采暖通风管道系统图等。
绘制轴测图也是学生发展空间构思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画轴测图可以帮助学生想象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播放工匠精神视频,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以及我们现阶段中国制造的使命。 同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在制造最初的设计工作----工程制图的要求。展示三视图转变成轴测图的过程,让学生想象形体,接着提问学生“利用三视图的关系怎样绘制轴测图”,从而引入新课——轴测图。 |
||||
教学展开 | 一、课程介绍:
《机械制图》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工程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部分三部分。主要讲述绘制、识读机械图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规范,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通过图样来表达设计意图,并根据图样指导生产和进行技术交流,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1+X” 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金工实践(普通车加工技术、数控技术(数车、数铣))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绘制、识读工程图样及其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具有空间思维能力、创新构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工程意识、标准化意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在设计中有工程自觉意识的设计师,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怀、敬业精神和爱国热情。 二、课程思政设计:
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工程制图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对自己能力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课程中,将工匠精神价值观以及工程制图中的轴测图绘制的规范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以及个人价值导向。
同时,通过简单介绍《营造法式》、《农政全书》以及《天工开物》等,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成就及图学发展的地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讲解《天开万物》的作者宋应星以其广博的“实学”知识,严谨的研究精神,精心地记录着生产技艺,并以技术数据作定量描述,阐发了17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的“工匠精神”。
第二,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查找错误包括轴测图绘制时漏线等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作为当代中职学生如何学习工匠精神。最后,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以及从业后拥有这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第三,通过引用诸葛亮研制“木牛流马”历史事件,简要说明工程图样的特点。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中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高度吻合。
讲解诸葛亮一生不断学习研究、创新设计,并将这种工学结合的思维应用到实践中。这对于中职学生养成勤学勤思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和务实崇高的学习理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在画法几何模块,坐标法的教学解决了图学中基本体和结构的定位、度量问题,生活中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带给我们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形体分析和切割法读图,蕴含着用联系的观点、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分析视图,说明静止、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从“蒙日定理”引出科学家蒙日与《画法几何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和人格修养。
第五,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分别用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我国近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与高铁、“山东号”国产航母、世界最大吨位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介绍,展现机械大国的风采。
用图片展示国家这些年发展的大飞机制造、军用战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高铁、盾构机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机械产品所吸引,深深地树立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生学习奔赴前线的医生护士守卫我们国家的使命感并将工匠精神价值观作为目标,从理论上解析提高个人的价值观。
教师结合社会热点在授课中时时引导学生们明辨是非、向上向善,致敬英雄,学会感恩,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轴测图》是机械制图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工程中常用三视图(多面视图)来准确、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作图简便,但缺乏立体感。轴测图则是在一个投影图中同时反映物体的三维结构,具有立体感,易于看懂。因此,工程上常应用轴测图表达零部件外形、机器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建筑工程中的管道系统图等。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中轴测图也常用于绘制产品图样。
工匠精神——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敬业需要学生基于对工程制图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专注需要学生能够做到内心笃定且着眼于工程制图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而正等轴测图的绘制需要对每一个内部结构的线型,轴测图线的绘制要做到仔细、专注等方面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同时针对练习结合,在绘图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新课内容: (一)轴测图的形成与分类: 轴测图——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投射在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具有立体感的图形,又称作轴测投影。 穿插讲解案例一,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成就及图学发展的地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讲解学习中国古代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的“工匠精神”。 (二)轴测投影的基本性质: 1.平行性:物体上互相平行的线段,轴测投影仍互相平行。
2.度量性 :物体上不平行于轴测投影面的平面图形,在轴测图上变成原形的类似形。 (三)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正等轴测图——当物体上三根坐标轴与轴测投影面的倾角均相等时,用正投影法得到的投影,简称正等测。 (四)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画法: 主要方法有方箱法和坐标法。
1.方箱法: 对于由长方体切割或叠加而成的平面立体,先画出完整的辅助长方体轴测图,然后用切割或叠加方法画出切去或叠加部分轴测图。
2.坐标法
根据立体表面上各点的坐标关系,分别画出它们的轴测投影,然后依次连接各点的轴测投影,从而完成立体的轴测图。
坐标法是画轴测图的基本方法。 (五)正等轴测图画法: 在绘图过程中,引入案例二,培养中职学生勤学勤思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和务实崇高的学习理想。
同时,引入案例三,融入蒙日《画法几何学》中所说明的画法是以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作为投影面的正投影法,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科技界尤其在工程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从科学家的生平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学习科学家成功的方法:自强不息,勤于动手,勇于探索,坚持到底!
1.正六棱柱: 2.圆柱: 3.圆角: 4.半圆头板: 最后,潜移默化的融入并用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我国近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与高铁、“山东号”国产航母、世界最大吨位的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介绍,展现机械大国的风采。
展示国家这些年发展的大飞机制造、军用战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高铁、盾构机等让人眼前一亮的机械产品所吸引,深深地树立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师结合社会热点在授课中时时引导学生们明辨是非、向上向善,致敬英雄,学会感恩,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
||||
教学总结 | 1.轴测图是辅助图示法,图形具有立体感,比较直观,但它不同于美术上按透视法画的图。
2.掌握绘制轴测图的基本方法和要点,正确的绘制轴测图,对以后内容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正等轴测图立体感强,但在有圆结构时,画图比较费时。
4.进一步理解轴测图的内容:轴测即沿轴向量取尺寸,正等测即用正投影的方法投影,各轴向变形相等。 5.轴测图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目前在工业造型设计上应用较广泛,由于计算机绘图的应用,用电脑绘制轴测图为工业造型设计提供了条件,特别在开发新产品的设计上应用十分广泛。 |
||||
目标达成检测 | 在授课轴测图的练习中,尤其是利用三视图关系绘制轴测图,同学们针对工匠精神以及工程制图过程中要求的严谨、一丝不苟有了更好的理解。在讲授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普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课堂互动高效,教学效果明显。 |
||||
教学反思 |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清楚作为一名工程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与文化内涵。课程团队一致认为:对学生的要求应从知识探究、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到素质养成、价值引领的高度。因此,在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制图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在教书时要注重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首要。其次是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为此,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不可或缺。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一起深挖思政元素,共同设计课程思政方案,相互借鉴,一起进步。最后“思政内容”不能生硬牵强,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顺其自然传递出去。思政方式要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习惯相吻合,充分利用社会热点事件、信息化手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兴趣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将价值观、爱国主义、人文素养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一直走在路上。
在教学策略方面,通过工匠精神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工程制图,又根据轴测图的绘制过程以及读图引出本节课内容,抛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但个别同学互动性不高,跟不上老师思路。在课前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增强学生积极性。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学计划,同学们也学会了轴测图绘制的整个流程。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反思总结,相信在下一轮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