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8-09
false适用专业(4)
- 音乐教育
高职(1):
- 音乐学
本科(1):
- 音乐
中职(1):
- 音乐
技工(1):
适用课程(1)
- 中国音乐史
发布日期:2024-08-09
false高职(1):
本科(1):
中职(1):
技工(1):
课程名称 |
中国音乐史 |
授课对象 |
器乐、指挥专业 |
||
授课内容 | 本节课选自第四编第一章的第三节《学堂乐歌的兴起》,第一、二节分别是《概述》和《西方音乐的传入》,都是为第三节内容做铺垫工作的。学堂乐歌正是由于鸦片战争,西方敲开中国的大门,随之带来了所谓的“先进音乐”。这种完全有别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西方音乐,引发了社会关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审视与自弃。所以,中国的进步人士想快速的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新道路。“学堂乐歌”应运而生,是由第二节《西方音乐的传入》的结果,又是为下一章专业音乐时代到来埋下伏笔。这节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显而易见。本节课《学堂乐歌的兴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
课时 |
1.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从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到充分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以及包含的内容;以概念作为中心点欣赏代表作品,后自然过渡到对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意义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固有的知识点,例:1840 年时期历史知识、视唱练耳以及乐理等交叉学科,以实现从专业角度理解学堂乐歌的知识正迁移过程。 3、课程思政目标:以历史的温情看待学堂乐歌的特殊情;对曾经为发展中国传统音乐而奋斗的音乐家们怀揣敬意;了解“文化强国"增加文化自信。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概念;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重点原因 重点原因:从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代表音乐家以及音乐家的作品到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意义都是围绕在学堂乐歌的概念基础上展开的,把“学堂乐歌”中的“学堂”是为什么出现的,“乐歌”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讲清楚了,那么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问题就呼之欲出了。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堂乐歌代表作品的分类。 难点原因 难点原因:学堂乐歌产生于西方音乐传入后,开始只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可是后来也有相当多的作品是具有抒情性质的;期初由于我们没有学习过现代作曲技术理论,所以都是依据传统音乐“按曲填词”的方法,直至有一批像李叔同、普志态这样的音乐家留学日本归国后,开始自己作曲填词。诸多因素和音乐作品形式交织在一起, 就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毫无头绪比较混乱。 难点对策 难点对策:以学堂乐歌产生的时间为顺序进行梳理;同时再从创作的题材和作曲形式进行分类,用对比和结合的方法为同学更加直观的呈现。 |
|||
融入方式 |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混合式教学方法:基于现在网络教学的方便性,教师会在上课前一天将老师要讲授内容的PPT发到学习通软件上,以及预习内容一并发送, 教师通过后台查看同学的完成情况,并在课上做总结给予学生相应的加分。 2、调查问卷法:因为本节课是近代音乐史的开端,教近化音乐知多少调查问卷师想了解下学生对近现代音乐了解多少,附录调查问卷二维码,学生可以在课前五分钟完成。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要讲授“学堂乐歌的"概念从而引出产生的时代背景,把概念的两个要素”学堂”和“乐歌”讲清楚,那么概念就自然引入。 4、引导式教学法:课程思政的引入要做到“如盐入味” 恰到好处。通过讲述学堂乐歌的时代背景、分析学堂乐歌的作品以及更深层次的美学角度,学生就能自然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加同学的爱国热情。 5、分析归纳教学法:音乐课程很好的教学形式是以欣赏作品为主要媒介,对作品从史学角度、作曲技术理论角度、美学角度等多角度来体现音乐作品的价值。鉴于本节课音乐作品有些纷繁复杂,所以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有效的梳理其内在规律。 6、情景设置: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优势,本班同学是器乐专业,教师可以选取代表性作品例如《送别》,让小提琴专业学生在课上为同学们演奏小提琴,由教师钢琴伴奏,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歌词,这是能够让同学最直观、最快捷的方式了解《送别》的离别之情,同时增加了师生互动。 |
||||
思政元素 | 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价值观 爱国热情 思想品德 历史意义 完善人格 努力学习 民族自豪感 重要性 爱国之情 国家情怀 文化强国 道德教化 社会功能 奋起反抗 忧国忧民 富国强兵 关联性 造就自我 发挥想象 察言观色 现实主义 价值观 民族自信心 自豪感 正能量 救亡图存 | ||||
思政资源 | 周恩来在东北求学时最喜爱的歌曲《何日醒》 带你欣赏《中国男儿》——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 带你了解送别——约翰·庞德·奥特威、李叔同创作歌曲 揭秘: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的诞生地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
教学展开 | |||||
教学总结 | |||||
目标达成检测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