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开发专业: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24-02-19
false本科(1):
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对运动训练学课程所象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分析,挖掘提取“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创新发展、顽强拼搏、责任担当、协同配合、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8个思政元素,并对其融入运动训练学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开展为主线,通过课前设计“融合”、课中落实“触入”和课后实践“融化”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运动训练学课程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1]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将竞技体育发展视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和国际地位最直接体现于该国竞技水平的高低[2]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为研究和揭示运动训练规律和现象的一门学科,是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目标主要是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教练员,通过提升教练员政治水平和执教能力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运动训练学课程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存在重视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现象,致使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素质突出但文化素质薄弱、终身学习精神缺乏、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合作性发展能力偏弱、责任与担当意识不足[3]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传授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如何引导体育专业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前运动训练学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为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指向和要求。《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4]。因此,以《纲要》为政策依据,深入挖掘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和深层次的“育人”价值,自觉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融合在每一节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运动训练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1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
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发展深度,同时挖掘过程也是对专业课程的再度开发[5]。基于此,选择田麦久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训练学(第二版)》教材为蓝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深度挖掘“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能够“如盐入水”般地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1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单、明了、有效的语言勾勒出和谐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理念,彰显了中华文明精髓,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6],也从顶层设计视角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时代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要求体育人才要为国争光、站稳立场、崇尚科学、健康第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层面要求体育人才要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维护正义、遵纪守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个人层面要求体育人才要爱国爱党、顽强拼搏、守正笃实、团结友爱[7]。为此,高校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训练和生活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时代责任、肩负实现体育强国使命感的新时代体育人[8]。
2)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目标导向。
2019年国务院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9]。习近平有关体育强国系列讲话精神对当代体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既要始终践行体育强国与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使命担当,又要努力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找到自身位置与“岗位”,提升自身的责任使命感。同时引导学生为当下学习生活确立日标,为今后服务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打下良好的专业能力基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