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思政资源库!
中唐方德官网 | 思政直播
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思政案例
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
课程思政案例

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思政案例

398
0
展开
下载
收藏
版权说明

发布日期:2023-04-15

false
简介:
《中国古代史》是****学院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其间所涉及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形成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并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

适用专业(1)

    本科(1):

  • 历史学
  • 展开

适用课程(1)

  • 中国古代史
  • 展开
版权说明及权利通知

《中国古代史》是****学院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完整进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其间所涉及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技文化、重大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形成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并具备较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与基本的历史认知能力。中国古代史课程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内容。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经多次磨难而不灭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学院历史系坚持发挥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化本科生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目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管理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教师结合历史学专业及该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认真思考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探索。近年来,国内高校已经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作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古代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等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教师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二)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史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从古至今,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典故,家国情怀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世代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苏武牧羊持节不屈;岳飞尽忠报国,文天祥誓死不降,“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于国家的道德情怀和道德信念,唤起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挽狂澜、谋富强和复兴中华的洪流。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改良变法,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烈豪言;广州起义时,林觉民以身许国,英勇赴死;红军长征时,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誓言“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断肠明志;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血洒中华大地,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批批时代先锋献身国家建设,铸就民族之魂。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纵情沙漠,投身国防建设;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党的好干部无私奉献,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时代楷模,勇于追求、干事创业……时空流转,家国情怀早已成为激人奋进的思想源泉,成为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激起几多志士仁人“继往开来”的壮志豪情。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更是贯穿全部历史教学的主线。

 

(三)逐步探索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方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程思政能否发挥其育人效能关键也在教师。首先,教师要关心时事政治,养成收听收看中央台及省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浏览“学习强国”及地方党报党刊的习惯,注重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其次,教师应参加多层次的教师培训,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从而使教师达到主动育人、甘于育人、乐于育人的效果。最后,还需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定期召开研讨会议,交流课程思政学习心得。历史教学中,多样教学方式并举,情感先行;增加地方史教学内容,灌注爱国情怀;在典型案例中深挖爱国情怀,充分发挥历史学在立德树人,在培育大学生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意识中的功能。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制定教学目标,发挥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强调文化自信。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坚定的文化自信正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提倡“有温度的人文观照、有理性的经验探讨、有态度的家国情怀、有价值的现实参考”,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领会十九大报告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的深刻含义,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历史责任感。

 

(二)挖掘课程资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举。《中国古代史》教学将家国情怀培养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在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寻找共识,融会贯通。在讲授方法上,课堂导入可以采用悬疑设问、情境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力求以生动的语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高屋建瓴地将基本史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采取直观教学、研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有助于家国情怀培养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等等。其中,利用具有情境性的地方史资源去感悟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地方史的情境中感悟历史的变迁,在身边历史资源的熏陶下体悟时代的发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在身边历史的变迁中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情感互动,使学生的乡土意识更加深厚、家国情怀更加浓郁。

 

“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体现家国情怀的最佳素材,值得挖掘;充分利用唐诗宋词等艺术资源感染学生,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堪称民族脊梁的精神力量。林则徐“蛮烟一扫海如镜”的宏愿;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以及近现代史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都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的好教材。

 

(三)制定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落到实处。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还应体现对育人价值的关注,制定评价信息表和评价标准表。信息表应该包括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两个大项,内部分别设定更为具体的子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专业目标包括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思政目标包括诚实守信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等内容。教师应及时对评价表中各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衡量是否完成本次课的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只有将课堂和课后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全程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才显得更有生气和持续性。因此,专业课教师还需在课后继续指导、引导,通过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

 

加入资源库VIP 本文免费下载
2万VIP文档下载
海量文档免费下载
付费资源7折起
专属客服服务
仅需0.6元/天
开通VIP
继续阅读
VIP用户可继续阅读
收藏
版权说明
下载
VIP专享文档
付费资源7折起
专属客服服务
仅需0.6元/天
立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