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统计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3-12-21
false本科(1):
课程名称 |
地统计学 |
授课对象 |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三 |
||
授课内容 | 第三章 第一节 区域化变量基础 |
课时 |
2.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地统计学的产生背景及科学意义; 2.掌握地统计学的概念及应用领域;
3.掌握区域化变量的概念及性质;
4.熟练区域化变量在应用领域中的表征。
(二) 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 明确地统计学的内涵, 区别地统计学与传统统计学的区别,熟悉地统计应用的常见情景;
2.能够完全理解区域化变量的定义, 掌握其区别于传统变量的特点, 理解其特殊性,用结构图的形式理解其内涵。
(三) 价值目标:
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深入理解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
2.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服务于国家发展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教学知识点 1.地统计学与区域化变量的关系 2.区域化变量的定义 3.区域化变量的特点 4.区域化变量的地学表征 教学重点 区域化变量 教学难点 区别区域变量与传统变量的差异,剖析区域变量的地学表征。 |
|||
融入方式 |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导启发法: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营造教学情境,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2.任务驱动法:以区域化变量握区域化变量特点为目标,基于已有的自然地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基础,结合区域变量的定义,分组完成区域变量特点总结的任务。
3.实景模拟法:充分发挥“地质云”等资源库资源、3D打印技术、虚拟教研室等硬件资源,实现海量教学资源调取使用和置身景区实际设计的效果,深入、有效的理解区域化变量的具体内涵和地学应用表征。
4.协调讨论法:设置团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明确组员分工,自发的相互探讨和帮助,达到“区域化变量&传统变量”的辨析目的,培养协作共事的能力和素养。 |
||||
思政元素 | 生态文明 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 团队合作 自信心 使命感 自豪感 学以致用 协作 环境保护意识 热爱祖国河山 美丽中国 保护地球 | ||||
思政资源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
教学展开 | |||||
教学总结 | |||||
目标达成检测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