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开拓进取,世界干旱区棉花的中国模式 —新疆滴灌棉花栽培技术—合理密植》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4-02-20
false本科(1):
教材信息
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作物栽培学,王荣栋,尹经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978704041881-1
课程简介
“作物栽培学”是面向农学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12学时。本课程立足西部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及兵团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和节水农业,以解决新疆作物生产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为目标,讲授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田间技术操作能力、作物生长发育诊断能力及指导区域性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能力。课程在教学中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结合、知识传授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相结合,融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形成了用兵团精神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和线上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科研反哺教学的课程特色,推进了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契合学校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
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针对作物栽培学这类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通过坚持科教融合和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围绕职业信念、职业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规范等4个维度设定课程思政目标和实施方案(表1)。通过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立德树人观念有机融入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成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兵团精神、社会使命感、科学精神与创新思辨能力、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表1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兵团精神和行业使命的讲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借助身边教授科学奉献、爱岗敬业、责任意识事迹的介绍,推进职业精神的养成;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发挥新疆兵团科研机构科教育人和现代企业产教育人的导向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以及精准栽培等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基于新疆作物生产中通过水肥资源高效利用获取作物高产超高产的专业案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规范。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新疆作物高产案例和栽培技术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作物生产紧密相连的科学与社会问题,如新疆作物高密度栽培技术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新疆棉花种植密度从稀植——高密度种植高产——再稀植创高产的原因和辩证思维?与上世纪末这世纪初新疆棉花收购价格相比,世界和中国棉花收购价格发生了哪些变化?国家为保护新疆棉区采取了什么样的棉花收储政策?新疆农民不种棉花种什么?新疆机采棉为何在收购市场上遭遇尴尬?农田自动化灌溉、变量施肥、无人机在新疆农业的应用前景等。
课程推行用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学术前沿和生产实际进课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课堂,把看似冷冰冰的专业知识与“鲜活的人物和案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有温度的课堂”,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树立“学农爱农,知农兴农”的价值理念,使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