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技术专业:《船舶管理》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1-08-12
false高职(1):
本科(1):
文章根据航海类专业的专业特点,以“船舶管理”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在航海类专业课实施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并提出航海院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的航海类人才一体化培育格局。
一、航海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各院校和专业纷纷在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
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是远洋运输船舶的驾驶与管理工作,具有高度的国际性、流动性、分散性、艰苦性、风险性等职业特点。目前在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航海院校的大学生也面临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面临巨大考验。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当前航海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在不断出现新问题。因此,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在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更加重视和加强。
目前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航海院校普遍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施半军事化管理,但是大多学生管理人员和思政教员并非航海类专业出身,而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相关能力缺乏,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互无交集和融合。同时因为航海类专业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高要求,在学生中通常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偏离、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缺失、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所以,在航海类专业的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船舶管理”课程思政初探
“船舶管理”课程是为有效履行STCW公约关于海员适任标准的七项功能之“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职业能力标准要求而设置的,其目标是使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国际国内在船舶与船员安全、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船舶保安以及船员职业权益等方面的相关管理机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规范与标准。课程内容紧密贴合船舶一线工作实践,也是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增强社会与职业责任感、养成航海人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在“船舶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上,思政元素主要从以下方面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一)爱国主义、国家责任感与荣誉感教育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以后所从事的船舶工作将会同各国家人员有非常频繁的交集,所以航海类在校生应该具有热爱祖国的情怀,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里保持清醒的爱国头脑,言辞和举动能够维护国家利益和声誉。所以在“船舶管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在课程概论中简介我国优秀的航运历史,在国际海事公约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中插讲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及我国在国际行业立法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船舶登记与升挂国旗管理课程内容中插讲祖国对我国国际航行船的保护,在船舶最低配员管理课程内容中介绍中国籍海员在与外籍人员工作交往中应维护祖国的利益和荣誉,以教师个人经历与感受发起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海洋法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中重点讲解关于我国陆地领土范围、解释我国与周边国家岛屿归属争端及维护国家权益,插讲我国与周边国家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争端及立场;在船舶防反海盗应急行动课程内容中插讲我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状况及意义,使学生了解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状况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