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发布日期:2021-07-22
false高职(1):
本科(1):
中职(1):
技工(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几乎均包括对思想品德的要求,中药学专业也不例外。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指出了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需要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中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对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药鉴定学》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梳理,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的观点。
1.从教学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在大部分中药学专业课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①通过讲解中药鉴定学发展史弘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也是中药的发展史,从《神农本草经》到唐代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再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体现了中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阴阳五行等中医药理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药鉴定学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此方面知识的讲解和剖析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医药事业的热爱,立志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
②通过中药真伪鉴别的讲授强调为人诚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真伪鉴别是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中药鉴定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药的伪品中有一类是人工伪劣品,属于有意造假,其鉴别难度与造假者的专业知识有关,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伪造得“惟妙惟肖”。讲到此时,引导学生要德才兼备,德在才先,不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造假,为人要将诚信放在首位。市场上有一部分中药伪品无效且有毒,临床如果使用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在讲授此类伪品鉴别知识时,同时强调其毒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中药真伪鉴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保障中药的安全、有效做出贡献。
③通过对经香港地区进口和产于台湾地区的药材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药讲究道地性,药材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药材产地是中药鉴定学课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很多进口药材经香港地区进口,沉香则是其中一味典型的药材。台湾地区亦出产槟榔、肉桂等药材。在讲授这些具体药材的产地时,自然插入一些历史或时事知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