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思政资源库!
中唐方德官网 | 思政直播
制药工程、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建构
药学
天然药物化学
课程思政案例

制药工程、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建构

35
0
展开
下载
收藏
版权说明

发布日期:2023-06-17

false
简介: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天然药物化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天然药物化学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实施基础,分别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及POGIL教学法等3种教学方法为例探究。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重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适用专业(10)

    高职(3):

  • 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学
  • 展开

    本科(2):

  • 制药工程药学
  • 展开

    中职(2):

  • 药剂制药技术
  • 展开

    技工(3):

  • 药物制剂化学制药生物制药
  • 展开

适用课程(1)

  • 天然药物化学
  • 展开
版权说明及权利通知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天然药物化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了课程中“严谨、求真、探索、传承、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方式,助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机统一,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实施基础


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是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在我国,中草药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各类有效成分的生源合成途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的一门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涵盖了传统中药和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在此基础上以有效成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测试其生物活性,并进行构效关系研究,以期得到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生物利用度更高的候选化合物,开发成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就是其中一个最成功的案例: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从传统中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抗疟疾特效药物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同时也是青蒿素类复方的主要组成药物,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的发现,离不开中国中医医学、著名的医学著述和民间宝贵的经验,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中医药。


2《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纲要》要求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制定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计划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开设4个实验;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裴月湖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第七版),理论课和实验课均在第五个学期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组教师根据相应章节的授课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导向、情景再现、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组成员从知识传授、家国情怀、探索求真、创新思维培养入手,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战略、科学前沿、社会热点、实际应用等方面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为载体,通过搜集素材、提炼思政元素,形成具体的案例,将课程思政理念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2.1案例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的案例既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又要能和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和正确的价值观。


以下是《天然药物化学》部分章节的思政元素案例教学设计:


在绪论部分讲授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简史过程中列举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神农本草经》,强调中国的医药工作者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用药思想: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根据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所载的名方小柴胡汤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小柴胡汤成了畅销药。但九十年代开始有媒体报导有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致间质性肺炎,甚至有导致死亡的案例,这就是“小柴胡汤”事件。从“日本小柴胡汤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采用西医病名诊断指导中医药方的使用是否合理?②中医中药现代化如何实现?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医学科学体系。在中医、中药的现代化问题上,应首先认清楚中医药现代化绝不能脱离中医的基本理论,应该合理使用中药,培养学生严谨、求真、仁爱、创新的优秀品质。


在苯丙素类课程内容中引入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肝炎I类新药-双环醇的研发历程:上个世纪70年代,在对我国已有2000多年临床应用历史的中药五味子研究基础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著名药理学家刘耕陶院士和药物化学家张纯贞教授开发出了具有抗肝炎作用的创新药物双环醇,双环醇是首个在欧美国家申请专利保护的化学药物,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转氨酶水平升高,能够减轻肝脏病理损伤,具有抗肝炎病毒和抗肝细胞损伤两方面的作用,双环醇的成功上市让我们民族制药业在世界上争取到一席之地。通过刘耕陶院士先进事迹的讲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专业自信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怀报科研报国的远大理想,为优秀的中医药走向世界努力奋斗。在醌类化合物课程内容中讲授治疗冠心病天然药物丹参时,引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药理学家王逸平研究员的事迹:身患重病25年,始终奋斗在新药研发第一线,带领团队用13年时间成功研发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丹参是一种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中风等疾病。我国目前生产的丹参及其复方制剂品种很多,这些产品有效成分不明确,因此质量难以控制,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从1992年起,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逸平研究员开展了中药丹参的系统性研究,发现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了拥有专利的提取精制工艺,成功研制出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新的质量标准能充分反映这一药物的临床疗效,并与原有的丹参制剂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被证明疗效显著,用药安全,质量可靠。2005年5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颁发了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通过王逸平研究员先进事迹的讲授,鼓励学生怀抱科技报国远大理想,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加入资源库VIP 本文免费下载
2万VIP文档下载
海量文档免费下载
付费资源7折起
专属客服服务
仅需0.6元/天
开通VIP
继续阅读
VIP用户可继续阅读
收藏
版权说明
下载
VIP专享文档
付费资源7折起
专属客服服务
仅需0.6元/天
立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