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的实践

发布日期:2023-02-17
false高职(1):
本科(1):
中职(1):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院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为助产专业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带来新的启示。助产综合实训是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在完成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临床实习前,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过渡到临床实践所开设的课程。与医生、护士不同,助产士的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她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患者,而是健康的孕产妇,但妊娠分娩又具有风险性,这对助产士的知识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重技能教学、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课程思政建设恰好从国家意识形态这一高度有效弥补了这一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全方位探讨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效果,实现课程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协同发展。
1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构建
1.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诠释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过程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为准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大健康观、助产哲学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制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助产人才。研究显示,由于助产士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及紧迫性,使助产士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认同感降低,否定自身工作价值,出现负性情绪、职业倦怠,甚至离职等现象,影响助产士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助产专业课课程思政应因势利导,例如,可结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英勇无畏奋战一线"这一生动的思政教育案例,以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铭记使命与担当,提升专业认同感和价值感。
1.2 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并非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共享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改革、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富于课程"。除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学科交叉,在助产教育领域,不同专业间的跨学科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团结协作、有效沟通能力的综合性助产人才,有力保证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在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突出价值引领,将医院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外导师集体备课,引入临床思政素材;与临床导师面对面,传承职业精神,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爰与敬畏、对技能的执着与求精。与行业内人士的直接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更积极的职业情感。
1.3 创新教学模式,践行匠心塑人
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是衡量助产士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对应《中国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初级)七大模块:助产职业素养、妊娠期保健服务、分娩期保健服务、产后保健服务、新生儿保健服务、妇女保健服务、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为符合“00后"高职助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本课程引入"临床情境案例、仿真模拟实训、引导性反馈"三步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以人为本、护佑母婴、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2助产综合实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2.1 评价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