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2-03-09
false课程名称 |
中国传统文化 |
授课对象 |
全专业 |
||
授课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 |
课时 |
42.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1.总体目标
本课程力争建设成为一门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科学、完整,教学手段与方法先进,课程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素质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从中西文化的对比角度出发,剖析中西的科学及人文精神的区别,从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
(2)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学会做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享受中国文化最辉煌的饕餮盛宴。
(4)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2.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让学生掌握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文化精髓,扩大学生视野,读懂更多的经典名著名篇,熟悉中国古代的艺术、科技、文化成果,弘扬中国传统礼仪、风俗及美食文化。
(2)能力目标
学于内而形于外,让学生能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能把内在的文化素养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
(3)素质养成目标
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敬畏之情;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具有较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中国传统文化。 |
|||
融入方式 | 本课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取多媒体课件与视频教学,借助图文和视频展示使学生较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人文内涵、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本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与史料兼顾,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原始资料,以便自己运用一定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本课程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开展情景教学、讨论教学等。
2.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者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等。
3.社会课堂相结合,展开调研活动如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发掘家乡的传统文化,并写出相应的论文。
4.翻转课堂,即布置课业任务,课堂上则有学生主导教学,老师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5.分组竞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安排课业任务,课上通过主讲、提问和回答等模式进行竞技比拼,最终计入期末总成绩。 |
||||
思政元素 | 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民族精神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 ||||
思政资源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
教学展开 | |||||
教学总结 | |||||
目标达成检测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