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日期:2021-05-13
false高职(5):
本科(2):
技工(1):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3学时:48
授课对象:食品类专业学生
二、课程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中生物分子运动的化学本质,研究活细胞内各种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分解与合成的普遍规律。本课程内容包括: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糖类、脂类、氨基酸、核昔酸的分解与合成代谢;电子传递过程和氧化磷酸化作用;DNA复制、核糖核酸(RNA)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和手段,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农业等实践中提出的生物化学问题。
三、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第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目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化学领域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树立学好各门课程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志气。
第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德目标。通过学习凯氏定氮法检测蛋白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原理,使学生们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反之,则会成为社会前进的阻碍。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等。使学生们更深刻认识到个人诚信和爱岗敬业会促进社会公正、法治等方面的进步,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富强、和谐地发展。
第三,创新精神目标。通过学习我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奠基人吴宪教授领导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科研硕果蜚声世界,让学生去体会“有条件要上,没何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爱岗敬也的实干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精神。
第四,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目标。通过学习酶的活性与含量的调节,前者包括激活与抑制,后者包括诱导和阻遏,就化学本质而言不同调节过程最终导致截然相反的效应,从而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而就整个生物体而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执行正常的功能,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