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3-04-27
false高职(1):
引言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所遵循的“科学发展”原则中仍然提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为贯彻我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各个医学院校均开设有《预防医学》课程,这是现代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让学生在了解预防医学学科的宏观构架基础上,开拓医学生医学视野,使其在医疗实践中能贯彻“预防为主”的国家卫生方针,同时能积极有效地开展临床和社区预防服务等工作,从而与公共卫生人员一起提高个体和群众的健康水平。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的要求。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深层剖析,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面广量大的专业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掘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高职高专专业课教师要如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着力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成为当下众多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预防医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程思政”角度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阐述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实践模式,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知识传播中的价值引领。
1《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分析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以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制定防治策略、采取各种公共卫生措施等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伤残和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的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高职高专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大卫生、大健康和群体的观念,能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及健康生态学模型做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敏锐地察觉和报告各类公共卫生问题,能主动参与社区人群健康工作与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的制订;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培养良好的医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基层医务工作者。
2通过《预防医学》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
2.1有助于实现全程育人目标
医学生专业学习涉及的课程门类众多,课业繁重,再加上医学专业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以往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基于思政课程而进行的,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强,且在知识体系上与医学课程相差较远,导致多数医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缺乏兴趣,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全程、全员、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可有效增强思政教育效果,符合现代德育教育目标,也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和方向。
2.2有助于与思政课程协同,增强思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