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践》课程思政研究与实施

发布日期:2021-07-22
false高职(4):
本科(3):
中职(4):
技工(4):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各大高校纷纷展开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培养方法与方式的研究。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较大比例的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等,必然要肩负起育人的重任。
一、机械类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机械专业特点
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机械专业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领域较为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力学、工程制图、工艺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等,同时还需要掌握CAD/CAM/CAE等辅助软件,还需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另外,机械专业又需要学生能够进入学校产学研基地或者车间进行研究与实习,通过实操提升经验积累。
2.机械类学生素养
基于以上专业特点,机械学生一般要求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方面,包括掌握完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一定的分析、设计、实操能力,机械学生需要学习的领域较广,力学、制图、材料、工艺、控制等都为机械基础课程内容,部分学科之间关联性强,CAD/CAM/CAE等软件要求高。职业素养方面,机械设计、制造所要求的严谨工艺、精确尺寸等质量控制因素,决定了机械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精工精神、工匠精神;机械创新设计又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日益更新的智能技术、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又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优良的质量意识和坚定的强国性念,才能保证制造业的稳定发展。
二、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施目标
高校的思政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也需要承担起育人责任。本文以机械系模具专业核心课程“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践”为课程载体,发挥育人目标,制定如下课程思政的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法:(1)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与素材研究,探索适合于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相关教学改革。(2)制定“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将课程从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四个方向进行挖掘、整理与归纳,将适合的思政内容进行融合,制定一套适合本专业教学的微观层面教学实施路径,制定匹配、可行的教学设计与教案等。(3)多种先进手段混合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多的空间。教学配套实施的产品生命全周期模式、网路平台课程、校内开展的生态课堂等,都为思政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载体与有效的保障,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4)形成一套立足于“工匠精神”“知行合一”专业特色思政,可供推广的专业课程“课中课”案例视频、教案、教学设计等资源。在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挖掘、提炼并逐渐形成一套属于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特色思政内容,最终汇编成显性化的案例集。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优秀思政案例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