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0
false适用专业(1)
- 法学
本科(1):
适用课程(1)
- 宪法学
发布日期:2023-06-20
false本科(1):
课程名称 |
宪法学 |
授课对象 |
法学专业 |
||
授课内容 | 宪法的起源与发展 |
课时 |
1.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西方宪法起源、发展中的标志性宪法文件、重大事件;中国宪法起源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标志性宪法及法律文件;2.技能目标:一是理解西方宪法与中国宪法在起源和发展中的规律性特征;二是理解中国宪法发展与西方宪法发展在具体宪法制度上差异的原因;三是理解新中国宪法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内容的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宪法的发展与中国革命的历程;1949年之前的宪法较为明显体现出各阶段宪法文本的妥协性、不彻底性,宪法被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1949年以后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则体现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紧密关联,比如1988年宪法修改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2.宪法的修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1988、1993、1999和2004年的四次宪法修改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宪法文本中的反映,也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宪法支撑。其中,人权入宪和依法治国是基础和核心价值。 3.宪法发展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保障。现代宪法的基石是人民主权。新中国宪法确立了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范,区别于建国之前的各种宪法文本。人民主体地位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权保障制度得以实现。 课程思政元素 人权入宪、依法治国、人民主权。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宪法的历史发展 1.教学重点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讲清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以来的宪法发展历史、宪法发展中的特点和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重点讲解1954年宪法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紧密关系。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解中国宪法与西方宪法起源与发展中的异同,这种异同对具体宪法制度和宪法规范的影响;二是理解中国宪法发展的两个阶段,各阶段宪法呈现的特点及差异性。 |
|||
融入方式 | (1)讲授法。讲授是本部分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讲授的重点和焦点集中于:一是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二是通过通过宪法的发展历史阐释宪法的原理、原则和主要内容及其变迁;三是在讲授宪法发展史中融入思政教学的内容,其中人民的主体性是核心。 (2)对比教学法。本章教学中,对比教学是重要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其一是中国和西方宪法起源和发展的对比,其二是清末立宪与资产阶级各类制宪(尝试)的对比,其三是1949年前后宪法发展历史的对比,其四是1949年以后宪法发展历史的对比,最后是现行宪法修改内容的对比。在不同的对照体系中,或者是政治要素,或者是经济因素,或者是宪法原则和规范,能通过对比得到突出地论证。 (3)图表法。教学中的ppt文件展示两个图表,一是西方主要国家的宪法事件和宪法文本,二是我国1949年宪法发展中的主要宪法文本。通过图表的展现,学生能对相关事件和宪法文本得到清晰且基本完整的初步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识宪法发展背后的逻辑、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 (4)课堂互动。在教材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教学中会以第一章中的宪法原则为基础展开课堂互动,比如宪法失败的原因与宪法是否体现并在宪法实践中实现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作为宪法发展的动力、分权原则是否能起到限制权力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等等,教学的侧重点是展示和论证宪法的发展,互动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以已经学习过的宪法原则分析宪法发展、宪法规范和宪法文本的变迁。 |
||||
思政元素 | 人权入宪 依法治国 人民主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思政观 宪法观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
思政资源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
教学展开 | |||||
教学总结 | |||||
目标达成检测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