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思政资源库!
中唐方德官网 | 思政直播
通识课:大学语文《文学与欣赏—我为什么活着》课程思政案例
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案例

通识课:大学语文《文学与欣赏—我为什么活着》课程思政案例

11527
0
展开
下载
收藏
版权说明

发布日期:2021-07-07

false
简介: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元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提出的逻辑类型论,成功地解决了包括罗素悖论在内的不少悖论,成为人类数学和数理逻辑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正是这本巨著使罗素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在政治上,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主义。

适用课程(1)

  • 大学语文
  • 展开
版权说明及权利通知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元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提出的逻辑类型论,成功地解决了包括罗素悖论在内的不少悖论,成为人类数学和数理逻辑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正是这本巨著使罗素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在政治上,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主义。重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论教育》等。1920年曾来中国讲学。

 

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之心——这三种质朴而不可抗拒的情感主宰着我的生活。这些激情,像阵阵飓风,吹得我漂泊不定,穿过痛苦的海洋,一直到达绝望的彼岸。

 

我曾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可以给人带来心醉神迷。这种境界如此迷人,我宁愿献出余生来换取几个小时的这种欢乐。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可以消除孤单寂寞,那种可怕的孤寂,置身其中,心灵会颤抖,它会超越尘世,直视那冷漠的、深不可测的、毫无生气的深渊。我曾寻求爱情,还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人和诗人们曾经幻想的天堂美景。这就是我所以寻求的,尽管对人生来说,似乎难以实现,最后我却恰恰找到了它。

 

带着同样的激情,我追求知识。我曾希望了解人们的心灵,我曾希望弄清星星为何闪耀,我曾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在这方面我稍有成就,但成就不大。

 

爱情和知识,已尽其可能,把我导向天堂,但是怜悯之心却常常把我带回人间。由痛苦的哭喊引起的共鸣,回荡在我的心间。饥荒中的孩子,压迫者折磨下的受害者,成为子女厌恶的负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整个孤苦寂寞的世界,贫困与痛苦都在嘲弄着人生,使人们不能过应有的美好生活。我渴望减轻灾难祸害,但我却未能做到,而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认为值得活下去的。上天如果给我机会,我将愿意再过这样的一生。

 

(选自《罗素自传》,胡作玄、赵慧琪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注释】

 

加入资源库VIP 本文免费下载
2万VIP文档下载
海量文档免费下载
付费资源7折起
专属客服服务
仅需0.6元/天
开通VIP
继续阅读
VIP用户可继续阅读
收藏
版权说明
下载
VIP专享文档
付费资源7折起
专属客服服务
仅需0.6元/天
立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