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生命的意义》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1-07-06
false生命的意义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19年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与傅斯年等北大同学创办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参与新文化运动,同年5月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成为“五四运动”中引人注目的学生领袖。1920年出国留学,辗转美国、欧洲。1926年归国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在教育事业上颇有贡献。1950年到台湾省后,任台湾“考试院”副院长、“中央”评议委员。主要著作有《科学与玄学》《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文化教育与青年》《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全部著述汇集为《罗家伦先生文存》。
课文导读
在这篇议论性的散文中,作者以特有的学者笔法,征引各种意见,在斟酌比较后重点阐述了自己对人类的生命及其意义的看法。罗家伦特别强调人的生命的特殊性,而不屑于朝菌和蟪蛄、蜉蝣,或者冥灵、大椿和寿眉是拉;他以立德立功立言的名垂青史为标榜,而津津乐道于尧舜的苦心经营创制和孔子的伦理教训、秦皇的大一统和拿破仑的煌煌法典,以及诸葛亮、左宗棠的丰功伟绩;他奢谈着创造人生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世界、从力行中以生命来换取伟大的事业,而嘲笑梁启超的“可笑的矛盾”,并叹息于“中国人生命的短促与浪费”。这些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几乎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正统的教义了。
我们人类的生命很多,宇宙间万物的生命更多。生之现象,非常普遍。但是我们为什么生在世上?这个问题,数千年来经过多少哲学家科学家的研讨和追求。如果做了人而对于人生的意义不明了,浑浑噩噩,糊涂一世,那他真是白活了。因为对于本身的生命还不明白,我们的行为,就没有标准;我们的态度,也无从确定。有许多人觉得生活很是痛苦,恨不得立刻把自己的生命毁灭掉。他觉得活在世上,乃是尝着无穷尽的痛苦;在生命的背后,似乎有一种黑暗的魔力,时刻逼着他向苦难的路上推动,使他欲生不能,欲死不得;因此他常想设法解除这生命的痛苦。佛教所谓“涅槃”[1],也就是谋解除生命痛苦的一个方法。不过是否真能解除,乃是另一问题。又有些人认为生命是快乐的,以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宇宙间一切创作,都是供我们享受的,遂成为一种绝对的享乐主义。其他对于生命所抱的态度很多,要皆各有其见解。我们若是不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就会彷徨歧路,感觉生命的空虚,于是一切行动,茫无所措。所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至少应该有一种初步的,也就是基本的反省。
第一,在无量数生命中,人的生命何以有特别意义?
如果就“生命”二字来讲,他的意义非常广泛。谈到宇宙的生命,其含义更深。这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此处暂且不讲。生命既然很多,人类的生命,不过为宇宙无穷生命之一部分。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朝菌蟪蛄,何尝没有生命?大之如“天山龙”[3],固曾有其生命,小之如微生物,也有生命。但是在这无量数的生命中,为什么人的生命,才有特殊的意义?为什么人的生命,才有特殊的价值?为什么只有人才对他的生命发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第二,生命是变动的,物我之间,究有什么关系?
生命是变动的。我们身上的细胞,每天有多少新的生出来,多少陈旧的逐渐死去。这种新陈代谢的变动,可说无一刻停止。一方我们采取动植矿物的滋养成分为食料,以增加我们的新细胞,维持我们的生长;但一旦人死了,身体的有机组织,又渐腐败分离,为其他动植矿物所吸收。生命之循环,变化无已。我们若分析人类的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的生命,可以发生许多哲学上的推论。如近代柏格森、杜里舒[4]等哲学系统,都是由此而来的。即梁启超的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故不惜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宣战的一段话,[5]也是由于观察生命不断变动的现象而来的,不过他得到的是不正确的推论罢了。可见我们总是想到在生命不断的变动当中,物我之间究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