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代+学前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2-11-30
false高职(1):
课程名称 |
学前教育学 |
授课对象 |
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学生 |
||
授课内容 | 二.理论知识讲解 (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对象既包括青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组织形式是多样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以及其他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备组织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狭义教育的特点: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者有专门的训练和技巧;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稳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有全面而系统的影响。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智力、体力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是一名教育者,但一名教育者不一定是一名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对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具有指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主要指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措施: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三者的关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体系。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受教育者也是主体性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并在人类出现之前产生的,它起源于动物界,起源于动物的生物本能。 沛西·能《教育原理》:教育的起源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共同特点:教育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物现象。 (2)心理起源论 美国教育史专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劳动和社会生活需要。 4.教育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教育:原始社会阶段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成为专门的事业。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教育水平很低,往往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紧密联系,也没有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古代的学校。我国夏代有“庠”、“序”等教育机构,商代有“学”“瞽宗”等传授礼乐的学校。 现代社会教育: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或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和技术管理人才; 第二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以电气化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教育要培养具有更高科学素养和智力水平的劳动者,推动了中、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中期至今,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趋势日益明显;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教育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随着教育的发展,现阶段教育已成为两会讨论的一个专题,2021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了我们我们现阶段的教育的真谛;唐江澎委员也在委员通道发表了自己对于现代教育的见解。 |
课时 |
1.00 |
||
课程类型 | 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C.专业课;D.实践课; | ||||
教学目标 | 1. 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领会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 2. 了解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及其特点; 3.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教育职业的认识; 4.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提升职业认同感; |
||||
课程思政 | 融入知识点 | 教育的发展过程 |
|||
融入方式 | 案例引入法 |
||||
思政元素 | 职业认同感 职业自信心 | ||||
思政资源 | |||||
思政案例 | |||||
教学实施 | |||||
教学引入 | |||||
教学展开 | |||||
教学总结 | |||||
目标达成检测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