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类专业及生物类专业《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博士》教学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2-02-09
false高职(5):
本科(5):
中职(2):
技工(2):
一、引言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核心基础专业必修课,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具有重要地位。这两门课程均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以及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不断挖掘课程本身的资源,我们针对绪论的内容,精心设计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博士”的教学思政案例,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旨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二、案例设计的理念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作为笔者所在学校水产大类及生物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地位尤其突出和重要。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针对水产高校学生医学背景知识及人文素养较为薄弱环节,在课程的绪论部分有关医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介绍中设计如下思政案例。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三、案例的目的和意义
以往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中,有关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重点讲解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分别作为微生物学和细菌学的奠基人,而忽视了中国学者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充分挖掘了我国学者对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既全面认识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又恰如其分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本案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介绍伍连德博士的故事,弘扬他的四种可贵精神:心系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献身医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奋不顾身,忘我的献身精神[2]。引导学生立足本专业,刻苦求学,报效祖国。
四、案例内容和实施
在课程的绪论部分,在介绍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内容时,根据伍连德博士在1910-19111年间,在我国东北三省战胜鼠疫大流行的故事,设计如下思政案例,全面介绍他的伟大贡献和人生轨迹,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启迪思想和灵魂,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抗击鼠疫的斗士。1910年冬,东北地区发生大规模鼠疫(俗称“黑死病”),在短短3个月内,死亡的人数就达4.2万人。而此时的中国饱受内忧外患,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加之民间缺医少药,呈现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景象,令人们恐慌到了极点。疫情迅速从满洲里蔓延到哈尔滨、北京以及中原地区,完全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与地方官员束手无策相比,一直觊觎并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和俄国则非常重视疫情的发展。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局面,清政府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控制疫情发展、解除疫祸灾难的大事,更涉及国家主权和国人尊严,于是断然拒绝了日俄两国的提议,钦命剑桥医学博士、时任天津北洋军医学堂副监督(相当于副校长)的伍连德为东北防疫总医官。临危受命的伍连德依据世界上最新的防疫理论,首先冒天下之大不韪和被传染的危险解剖尸体,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并确定耶尔森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为本次“肺鼠疫”的病原,之后采取严格的科学方法、积极的措施,用3个多月的时间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从此伍连德名扬四海。
2.伍连德的求学经历。伍连德(1879/3/10—1960/1/21),字星连,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家庭,他自幼聪慧,7岁时在当地“大英义塾”学习,成绩优秀,17岁时获得英国皇家奖学金,去剑桥大学学习。1896―189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College,Cam-bridge),1899―1902年考入伦敦圣玛丽医院实习。在剑桥和伦敦获得了各类荣誉,包括临床外科特别奖、临床医学奖、柯斯雷克(Kerslake)病理学奖以及Chea-dle医学金奖等,最后以破伤风方面的论文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之后游学德、法两国,1902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师从著名学者梅契尼柯夫,专修传染病学、热带病学、微生物学和卫生学。至1903年8月,求学7年后,共获得剑桥大学5个学位,即: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