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专业:《数字化口腔医学》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1-07-27
false高职(2):
本科(2):
中职(1):
技工(1):
作者简介
王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总工程师。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口腔医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口腔医学会数字化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特邀编委。长期从事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研发工作,在口腔医学三维数据采集处理、三维建模及口腔医学知识的数学表达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主编教材《口腔数字化技术》。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数字化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学科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高水平的数字化口腔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内口腔医学院校面临的新任务,其核心问题是建立全新的数字化口腔医学课程体系。笔者团队多年坚持开展数字化口腔医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并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系统、全面的数字化口腔医学课程体系,在国内口腔医学教学领域开创先河,文章就数字化口腔医学课程体系建设做一介绍。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口腔医学临床、科研的深入结合,“数字化口腔医学”已成为口腔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数字化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数字化口腔医学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纵向层面涵盖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诊断分析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导板导航技术和手术机器人技术等,横向层面又与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种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传统口腔医学专业学科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
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针对口腔修复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计算机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6学时),后又陆续开设了针对口腔医学各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3学时)和“口腔医学三维测量分析”(3学时)等提高课程。
21世纪初,伴随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口腔临床各学科的广泛应用,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的教学需求也随之迫切增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一部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程中,也相继加入了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口腔修复学中扩充口腔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CAD/CAM)、口腔颌面外科学中扩充手术导航技术、口腔正畸学中扩充数字化头影测量及口腔材料学中扩充3D打印技术等内容。这些口腔数字化技术是传统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2014年,笔者团队整合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聚集各学科数字化领域优势教师,在国内成立了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多学科联合的“数字化口腔医学教学组”。
该教学组是专门从事数字化口腔医学教学工作的团队,在以往各二级学科数字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搭建出“数字化口腔医学”较为完整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2015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开设了一门独立于各口腔医学二级学科、具有完整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数字化口腔医学”(42学时)。此后,该课程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特色课程,在口腔医学教学领域也获得了广泛认可。
检索近年来涉及“数字化”、“口腔”、“教学”等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文献,80% ~ 90%的文献与本文所阐述的“数字化口腔医学的教学”涵义有较大区别。目前,绝大多数文献资料中阐述的“数字化口腔教学”,多指应用各种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传统口腔医学的教学内容,其特点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了新模式,教学内容还是传统口腔医学的内容,可称其为“口腔医学的数字化教学”。本文所阐述的“数字化口腔医学的教学”,特指针对“数字化口腔医学”专业领域范畴的知识体系教学,非传统口腔医学的内容,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本文将针对笔者团队在数字化口腔医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的研究工作做一回顾性介绍,为口腔教学工作者参考借鉴。
1、数字化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