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类专业:中药学《学习神医轶事,弘扬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1-06-25
false高职(4):
本科(4):
技工(1):
所属课程:中药学
涉及章节:中药知识起源和中药学发展
结合知识点:中药学发展
案例意义:教师可通过介绍战国时著名医学家扁鹊、被称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李时珍的医学轶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励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进取精神。
典型事例:
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被尊称扁鹊,号卢医。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他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遍游各地行医,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并带领弟子到各地行医,因其医术高明,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为神医,并且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走访积累,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黄、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他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被后世尊为“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