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路径(二)

发布日期:2021-08-25
false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路径(二)
原则导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遵循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终是要依靠原则保障。当前,在高校相关课程设置正日渐成熟,无论是思政课程的主导建设,还是课程思政的引导发展均需遵守相关原则,做好原则保障。
1.坚持政治引领以形成思政工作合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首先要明确的是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要阵地,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何为理直气壮?就是要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政治性。
当前,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网络媒体迅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国内外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伺机而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前沿阵地,最易形成思想碰撞,部分教师与学生极易成为国内外错误社会思潮的攻击点,意识形态阵地的维护与巩固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高校是国内年轻要素最为活跃的物质阵地,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群体,易受诸多思想观点的渗透与影响,从而增加意识形态风险点。鉴于高校这一将殊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以坚持社会主义立场,确保牢固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课程思政各项改革推进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还要深刻把握学校思政工作所处的大局大势,保持清醒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把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二是由校党委牵头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监督检查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加强对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全校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统筹推进全校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各高校要深入研究,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课程育人教学方案,健全课程育人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改革要求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思政工作合力。
2.注重改革创新以提升课程的思政“底色”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调的是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各学科、各类型的课程为辅助,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二者在育人方向、政治方向、文化认同等层面的一致性,步调一致地培养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本质差别,既不能将思政课程上成课程思政,也不能将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而是要将二者互为补益,形成协同效应,保持所有课程的思政“底色”遵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避免生搬硬套,积极推进理念、内容和方法创新,加强教学管理,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各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适当增加相关课程数目。近年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并在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国内外社会思潮研究”等课程,在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课程,已为我们作了较好示范。各高校还应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以增强课程建设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方向。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课程整合”也应成为高校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又一着力点,即通过新媒体手段对不同学科资源予以整合,解决不同课程资源的隔阂与分裂问题,从而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学理性和时代性。
(2)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校内外知名教授、行业专家学者、教学科研骨干开发系列特色课程(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新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航空航天概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开设的“雷锋精神概论”),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坚持“四个自信”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3)各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学校文化,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创新性课程设计,力求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专业课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各高校要鼓励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较好的重点示范课程进入互联网平台教学,鼓励名师名家开展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4)课程建设落实至课堂讲授,既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实现现代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教育者首先应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坚实的理论基础赢得学生的思想认同。同时,要以“两课”教学为重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如设置讨论辩论会,运用道德两难故事设疑,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实现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主动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论观点表达出来,进而激发其自主思考能力,提高道德判断力。当然,课堂教学并非单一存在的育人阵地,还应与实践育人阵地和网络育人阵地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所有育人体系协同创新的合力,进一步增强育人实效性。
3.坚持分类指导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调的是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各学科、各类型的课程为辅助,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在这里,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建设应相得益彰,互为补益。为此,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坚持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经验推广一:打造“中国系列”品牌课程。
自从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开始,上海市已打造了60多门“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并得到进一步推广,如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选修课程,开设“读懂中国”系列课程。由专业课教师带领青年学子回忆几十年前入读清年大学时在圆明园遗址上了一堂新生教育课,深刻理解何为“落后就要挨打”;讲述如今中国大地上世界第二的高楼、高坝,世界第一的高桥、高铁以及“以柔克刚”抗震建筑的东方智慧等。类似这样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已在上海高校实现全覆盖。复旦大学开设“治国理政”专题、同济大学开设“中国道路”系列课程、华东理工大学开设“绿色中国”专题、东华大学开设“锦绣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上海大学开设“时代音画”课程、民办高校上海建桥学院开设雷锋主题“奉献中国”课程等。60多门“中国特色”系列课程,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树立了典范。此外,自2018年以来,上海高校系统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从“开展正面教育和做好底线防守”两个维度出发,组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攻坚等专项工作,着力抓好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学院建设、文明文化建设、新闻宣传、网络信息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学实力、队伍建设等均得以提升,并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经验推广二:推进“80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教师将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和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始终是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宗旨。在复旦大学,存在这样一支“80后”思政课教师团队,其所教授课程具有独特特点和鲜明优势。“‘95后’学生上思政课,最想学到什么?”这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最常问的问题,故此他们探索出一个共性答案,即理论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思政课考试从来都是“开卷”,并且老师上课从不以点名取胜。思政课考试不再是一张试卷,而是由理论知识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和平时成绩考核三部分构成。这种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环节在考试考核中的重要地位,能够综合、准确、全面地反映大学生思政课理论学习的状况。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在按规定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热点,根据课堂互动与反馈情况,出版《教学难点问题分析》丛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等相关教辅材料。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还坚持每年举办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现实,思考中国未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针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这一问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将参与“市长论坛”所写的小论文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获得优秀论文者,期末考试可获免考,成绩直接拿A。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向社会进行调研和撰写文章,每学期都举行主题征文大赛,参赛的优秀作者同样可以获得免考资格。以上均为思政课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的有益借鉴。
今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应继续以优秀示范成果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通过在全国高校中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特色高校”,选推一批“课程思政品牌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暨教学团队”,确立一批“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项目”等,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为在全国各高校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