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基础(二)

发布日期:2021-08-25
false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基础(二)
系统论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对于什么是系统,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有人认为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有人认为系统是有组织和被组织化的全体;有人认为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还有人认为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虽然关于系统的定义不同,但是一般系统论通常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32年提出的。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系统论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确定了系统论的科学学术地位。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结构、特点、行为、动态、原则、规律以及系统间的联系,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学科。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系统论主要包括八个主要原理,即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突变性原理、稳定性原理、自组织原理和相似性原理,其中,整体性原理和开放性原理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1.整体性原理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而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最优。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系统的整体性,常常又被说成系统整体大于部分。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作为一个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最一般的哲学命题,其实质就是说系统的整体具有系统中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系统整体不同于系统的部分的简单加和即机械和。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
2.开放性原理
系统的开放性原理主要指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需要系统与环境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否则,内因就只能滞留于内因之中,外因则总是处于内因之外,而内因对于外因来说,只是潜在可能性。同样地,外因对于内因来说,也只是潜在的可能性。一个封闭的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内因与外因也是不可能发生任何联系的,也就是没有相互作用的。现实世界中,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总是处于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交换,潜在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性,转化为现实的东西。于是,通过开放,内因与外因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引起系统发生质量互变。
整体性和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在育人过程中,不但要把育人本身看作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要使育人体系的各种因素如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载体、育人内容等都要保持协调一致,发挥“整合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和”的效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念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新理论形态,它要求育人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使得学生在课程育人体系中不断占有自我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理念也凸显了高校育人的开放性和协同性。这种理念把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纳入育人课堂主渠道之中,在育人过程中与思政课程实现全方位的协同互动,实现了人员聚合、资源整合、体制融合的开放式课堂育人体系,从而实现了“三全育人”的价值旨归,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育人体系在组织形态、基本属性、价值承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但从目前实际状况看,高校课程育人体系存在着整体性原则和方法遭到严重忽视的问题,从课程育人主体、课程育人过程到课程育人空间都存在条块化、碎片化的现象,这迫切需要从整体性视角对课程育人体系进行系统性审视,即课程育人体系的整体性思想要求正确把握高校课程育人体系,无论是育人主体,还是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都是以育人内容为主体的有机整体,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整体体现和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