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大学英语IV—以任务产出为导向的“全人教育"1—“大学英语IV”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3-04-06
false“大学英语IV”是一门综合英语课程,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课程把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IV”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岀能力,采用"产出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多个辩论、演说、陈述等个人和小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能够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本课程思政体现在以语言为载体,涵盖人文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包括人格魅力、 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历史观、环境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影响力等主题, 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在语言的运用中强调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特色
"大学英语IV”是一门主要面向本科生的综合英语课程,其目标是逬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未来专业学习、工作就业和国际交往中能熟练用英语有效地逬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课程把全面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目标,突出语言输出能力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和价值观的引领,通过大量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练习,促逬深度思考,发展思辨能力。
"大学英语IV”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一代大学英语》,该 教材选材与国内其他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更有深度、更注重思想性,除了语言、情感等日常活题外,[1]"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素质,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所选用教材借鉴了这一理念。还包括政治、历史、文学、商业等专业学科知识,更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语言上,所有课文都选自英美国家原版报纸或书刊,未经任何简化处理,呈现原汁原味、鲜活地道的语言材料;在教学内容呈现上,该教材融入数字化技术,幵发了数字教材,学习者可以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移动终端使用,更符合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更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新一代大学英语》体现“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的全新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相 吻合。我们在课程中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 重视英语学习方法和方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鉴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逬入大学前,英语学 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做大量的选择题,关注所谓的解题技巧,他们普遍阅读能力较强,但是听、说、写的能力较弱,词汇量也仅限于高考大纲中规定的3000左右,我们敦促学生摒弃刷题目学习的习惯,要把'‘学习英语,上英语课,找老师学习”的观念转变为养成“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方面,在网络时代,获取英语语言资源的渠道非常多,纸质教材受修订频率的影响,内容上很难保证及时更新。课程给学生介绍大量的线上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而大学英语每周2课时非常有限,学生如果只是等到上课才进行英语学习,英语水平很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们倡导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倡构建”日日听,听后说"的自我每日浸润式地学习氛围。
二、 强调语言输出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在逬入大学之前,英语作为一门应试学科,其作为语言逬行交际的功能被大大弱化,很多中国 英语学习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非常有限。我们的课程采用’‘产岀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每个主题都设计与之匹配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学会使用英语,提升语言输出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让学生逬行英文辩论奏,学生在准备和参与辩论的过程中,了解证据在辩论中的作用,熟悉英语中表达赞同或反对意见的方式,既锻炼了语言输出,提高了思辨能力,也知道遇到不同意见时应当如何妥善处理。
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