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类专业: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汤飞凡和沙眼衣原体》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1-06-25
false高职(4):
本科(4):
技工(1):
所属课程: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
涉及章节: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结合知识点:衣原体
案例意义:教师可通过沙眼衣原体病原的发现过程,引出汤飞凡学以致用,勇于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的历史功绩,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典型事例:
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有关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以往重点讲解巴斯德和科赫分别作为微生物学和细菌学的奠基人,而忽视了中国在这一漫长的过程所做出的诸多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功绩。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充分挖掘了中国学者对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在弘扬科学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汤飞凡(1897—1958) 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曾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于1914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1925年至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菌研究工作。1929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1935年至1937年被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聘为研究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回国赴昆明重建中央防疫处,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利用自己分离出来的菌种和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中国第一批青霉素疫苗和血清,提供给前线的抗日将士使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
汤飞凡因第一个发现沙眼病毒而跻身世界科技名人之列,成为举世闻名的微生物学家。沙眼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播很广的眼科疾病,长期折磨着人类。据统计约有25%的盲人皆由沙眼所致。沙眼的病原问题,从1907年以后的几十年间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多次研究,虽有些进展,但始终未能获得最后解决。原因是没有从宿主的组织细胞中分离培养出沙眼病原体。20世纪50年代中期,汤飞凡与眼科专家张晓楼教授协作,经过长期观察培养,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培养出了沙眼病毒,得出了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规律。
按照国际卫生组织规定,只有能在人眼里引起沙眼的病毒,才能被认为是沙眼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