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思政资源库!
中唐方德官网 | 思政直播
课程思政的意义价值、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理论探索

课程思政的意义价值、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4207
2
展开
下载
收藏
版权说明

发布日期:2021-09-18

false
简介:
课程思政的意义价值、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版权说明及权利通知

课程思政的意义价值、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周春霞

 

摘要 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了解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正确处理好几组关系,在实现路径上,应注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材建设促进成果固化,强化制度保障。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意义价值 理论基础 实现路径

 

2016年12月7—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周春霞,女,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

 

在此背景下,上海高校提出的“课程思政”开始得到大部分高校的认同。“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是与思政课程相对而言的。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专业课程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为此,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对于确保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首先需要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

 

1 .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程加思政,而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方向、高举什么旗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与方向性的问题。方向错了则南辕北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保持一致,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应始终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应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坚持了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课程思政,需要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2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类思想观念交锋、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高校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学生除了在学校中接受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还会受到社会各类非主流舆论和形形色色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专业课教师也应当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科的发展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更需要承载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

 

3 .课程思政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育人工作这个核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应服从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需要用好课堂、用足课堂,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课也应该把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弘扬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课程思政重视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学科和课程的引领作用,推进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把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抓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学会做人做事,重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及养成品性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关系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结果,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教学中的体现。“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注意到教育的直接性与潜隐性,注意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事物的丰富复杂性与主要矛盾等几对关系,最终将实现课程与思政的统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境界。

 

1.思政教育的直接性与潜隐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具有直接性。专业课程看似是纯粹的知识,但是在育人方面,具有潜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明显的作用。因而,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的价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教育的直接性与潜隐性的关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其他课程的发展,充分发挥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

 

2.在总结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各自规律性基础上进行整合

 

“课程思政”理念下,各类课程都有其亟待挖掘的价值元素。一般认为,人文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更多,课程与思政更好融合。而自然科学因为是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而不太容易与思政内容相融合。这就要求专业课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要系统而科学地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重视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比如,不仅要介绍科学家创造知识的成果,还要传播其探索的勇气、爱国的情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追求新知的志趣,传承科学家的高尚人格及奉献精神。

 

3.课程思政应处理好意识形态主导性和课程丰富多样性的关系

 

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有所侧重,使主导性与多样性紧密结合。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导向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课程思政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秉持大局意识,深挖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三、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影响到其效果:一是单纯地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相互分离的现象,未能发挥整体育人作用;二是在人员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团组织的事,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使得其他各类课程教师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忽视育人的崇高使命,容易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分离了,教书与育人分离了,课内与课外分离了,协同育人的效应就消失了。

 

为了将课程思政落细落实,需要综合考虑教师、课程、教材,以及相关的制度保障等问题。“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为平台,通过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意识形态主导性与课程的丰富多样性相结合,有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目标,要始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1.发挥教师主导促建设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的讲话中提到,“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只有把教师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落实,生根开花,而且要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课外拓展等各方面。

 

每位教师都要深挖自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建设要与学科体系建设相结合,明确学科育人资源,建立学科育人共同体。比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注重政治导向,挖掘政治文化的育人价值;自然科学课程要挖掘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教育;应用技能型工科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可以通过整合教育实践资源,探讨有效的实践活动形式来挖掘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只有学生受到多学科的熏陶,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展出多种能力,有效培养其理性平和心态、富于人文关怀的情感、高尚的审美情操等。另外,要着力形成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和规范,明确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要确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要注重四个统一。

 

首先,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专业课程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每一门课程中体现育人的功能。

 

其次,教师要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载体。教师要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和通识教育的视角,将课程建设与思想育人有效结合,因而要避免对“思政”的理解过于狭窄。

 

再次,教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上怎么说,更在于课外怎么做。教师要修身立德,做出示范,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

 

最后,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同样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课程思政”既要保持自身课程知识的特点,又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保持同向同行。

 

2.依托教材建设促成果固化

 

教材建设是课程思政成果固化的重要步骤。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特别是主干课程传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导向。教材建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其他课程的教材都要深入研究“教什么”“怎样教”等育人的本质问题。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推出高水平的教材。在教材选用上要严格规定,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与此同时,要加强教材建设,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内容上应尽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获得感。要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让思政内容像水中盐、镜中月一样,无迹可寻又无处不在。

 

3.强化制度保障促长效运行

 

制度是长效化与常态化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工作同样离不开制度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课程思政第一线,亲自授课、听课,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基层党组织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教务主管部门要统筹教育资源,拟定课程建设的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加强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和培育课程的建设。人事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有所体现。在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注重党政融合,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学校可以从制度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凝练工作思路,树立几位具有代表性风格的教师榜样,建设几门具有典型性意义的课程。党员教师可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与帮助其他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多体会、多思考、多研究,共同为“课程思政”建设贡献智慧。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在引起众多高校的重视。虽然课程思政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探索论证,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但是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正在发挥其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思政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关思政资源

收藏
版权说明
下载
VIP专享文档
付费资源7折起
专属客服服务
仅需0.6元/天
立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