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新闻学概论》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23-06-21
false本科(1):
新闻传播学教育因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成为课程思政实践的先行者。《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出该课程将价值引导贯穿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全过程的思路及方法。
课程思政就是以“立徳树人”为核心目标,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体来说,课程思政就是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三者的同频共振,并且要特别强调“价值塑造”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和首要地位。
新闻传播学教育因其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成为课程思政实践的先行者。《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20年春季学期,笔者通过网络教学的形式为本校大一学生讲授了《新闻学概论》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结合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将价值引导贯穿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一、以培养合格新闻人才为目标确立课程教学思路
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是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首先要培养“人”,其次是培养“才”。
“人”的培养着眼于“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闻人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三观”教育的重要性。合格的新闻人除必须具有正确的“三观”外,还应该有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具有坚定的底线思维、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徳。其中,尤其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坚持真实性”的底线思维,努力塑造学生的专业新闻人格。当前,新闻行业里新闻造假、有偿新闻、新闻寻租等问题仍屡禁不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疫情源头、传播途径、防控政策等公众关注极高的问题也有出现不少虚假的国内国际新闻。课程教学中选择多个典型的虚假新闻案例进行剖析,如对“武汉病毒所一研究生系零号病人”的虚假新闻造假过程进行复盘,帮助学生深刻意识到新闻造假的危害以及坚持“求真求证”的重要。另一方面,组织“最美逆行者"的网络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疫情中的特殊“逆行者”一新闻工作者。新闻人在审: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出的信念、坚守与担当深深地感染和鼓舞了每位同学,学生们更加坚定了未来从事新闻事业和当下努力学好专业本领的决心。
“才”的培养着眼于“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以及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等,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才干、业务强的接班人。这要求我们在新闻人才培养中必须加强学生业务能力的锻炼,即使在《新闻学概论》这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应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学生实操环节,为后续新闻业务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2020年劳动节期间,各地疫情有所缓解,课程教学中适时增设了“出镜报道”实践活动。学生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走到社区、街头、景区,利用手机、相机等设备,针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情况开展了现场出镜报道,并自学视频编辑软件,剪辑完成一条完整的视频新闻。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对我国疫情防控的精密部署、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和抗疫取得的阶段性胜利都形成了直观认识,学生在作品中纷纷为祖国点赞,表达出强烈的爱国心、自豪感。
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我国新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创新者,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去构建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并且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开展新闻知识传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