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柑橘黄龙病的前世今生》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2-03-15
false高职(1):
本科(1):
中职(1):
柑橘黄龙病的前世今生
思政育人主题
•求真务实精神,科学研究任重道远
教学案例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被称为“柑橘癌症”,每年都有大量的柑橘树因黄龙病被砍伐,甚至毁园,严重制约着柑橘产业的发展。
林孔湘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柑橘黄龙病专家、农业教育家。1941年起,林孔湘坚持不懈地从事柑橘黄龙病研究,把根除柑橘黄龙病作为己任。最初黄龙病的病原引发颇多争议,认为柑橘黄龙病是栽培技术不当造成,也有人认为柑橘黄龙病是国外的伫立刹病。林孔湘为了寻找病原,1951-1953年,每年都用蕉柑、椪柑两个品种进行大量接种实验,结合调查资料,排除了水害、栽培不当的原因,也排除了线虫、镰刀菌侵染的原因,证明黄龙病由侵染力较强的病毒引起,传播媒介不是蚜虫而是木虱。现在虽已确定黄龙病是细菌性病害,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证明病毒是黄龙病的病原已非常不易。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柑橘黄龙病在学术上存在不同观点的争论,并掺入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林孔湘的科研道路严峻而崎岖。然而,他从未给谬论让步。他一方面积极研究柑橘黄龙病的有效防治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反复向国家农业部、广东省农业主管部门提出防治柑橘黄龙病的建议。直到1956年,农业部组织柑橘黄龙病考察团,看到了广东潮汕地区柑橘黄龙病蔓延的严重现象,倾听了农民的声音,考察了林孔湘的实验田,最终采纳了林孔湘提出的柑橘黄龙病5项防治措施,即实行严格检疫、培育无病苗、早挖除病株、加强防虫和加强栽培管理。这场持续许久的争论才得以落下帷幕。1975年,林孔湘发表了《根除黄龙病及其他柑橘危险性病虫的途径和方法》,指出以“隔离、消毒、防疫”为核心,把无病化与良种化结合,来促进柑橘生产。林孔湘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认可,1990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东南亚防治柑橘黄龙病地区性协调员奥伯特(Aubert)教授建议,将林孔湘1956年发表的《柑橘黄梢(黄龙)病研究I病情调查》《柑橘黄梢(黄龙)病研究Ⅱ关于病原的探讨》两篇突破性论文译为英文向世界发表。
1972年,林孔湘患了癌症,整个胃被切除。为了防治柑橘黄龙病,他仍奔走于粤、桂、闽三省的柑橘产地。1983年他抱病赶到广西推广“无病虫栽培技术”。1984年5月,他带病主持多省(区)人员参加的无病虫栽培培训班。1985年6月5日临终时,他留下遗嘱,把骨灰葬在福建省闽侯县他家乡的一个无病虫果园旁,继续守护果林,以示其生前不根除黄龙病死不瞑目的坚强意志和精神。林孔湘教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柑橘黄龙病研究事业。
经历了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探索,使得人们对柑橘黄龙病有了清晰的认识。然而,柑橘黄龙病这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还没有被破解。广东清远,砂糖橘曾经让这里富甲一方,种植面积最高峰期曾达75万亩。但是2014年,清远砂糖橘遭受黄龙病,种植面积骤减,使得曾经名扬四海的广东砂糖橘在此次黄龙病的袭击当中没落。赣南(江西省南部地区)曾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脐橙产区,与广东一样,2012年赣南黄龙病开始大面积暴发。2002年浙江省台州市首次遭黄龙病入侵,病害传入给柑橘产业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至2016年全市共挖除显症病树500多万株,其中黄岩区就已砍挖207.76万株,致成片橘林毁园改种,有些橘园甚至出现了第二轮的毁园,损失严重。
有人会问,黄龙病如此厉害,是否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柑橘这一品种终有一天将消失?当然不是这样。老一辈科研人员,基于黄龙病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广大科技工作者,各级政府及果农也一直在与黄龙病做斗争,经不懈地努力,通过种植无病苗木、挖病树和治木虱等措施,黄龙病的防控取得了一定进展。2015年赣南脐橙产区黄龙病病株率比2014年减少60%以上,扩散蔓延趋势得到一定遏制。防止“病从苗人”,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017年浙江省将柑橘种苗网室繁育列入柑橘黄龙病防控,为全面推广种植无病苗木提供措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