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国际法》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3-02-09
false本科(1):
一、课程介绍
国际法课程是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立的14门法学核心课程之一。国际法有其完整的理论,有特定的法律规范,还有大量具有典型意义的判例,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各个方面,知识性、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具有理论难理解、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是学生反馈难度较大的一门课。为使学生掌握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课程教学内容立足于国际法律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分析、法条研读、任务驱动、主题讨论、答疑测试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本学期该课程在完全线上教学的新环境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远程教学的特点对原线下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网络资源方式进行线上翻转式教学,开展各式各样的线上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开课前的准备活动
(一)教学平台选择
教师自2018年以来就 一直坚持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本学期所教班级亦在2018年宪法学课程使用过该平台,故本次课程继续采用教师和学生已熟悉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该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展开课堂活动、接收作业并做平时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同时,为适应疫情下完全线上教学的新模式,进行网上的授课讲解和互动交流,教师比较了微信群、qq、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远程教学工具,虽然各工具都相应的优势和特点,但最终选择使用企业微信直播进行远程授课,这是因为学生为进行疫情上报都已安装企业微信app,故可利用现有的平台,不用安装其他额外的APP,避免了学生手机资源的过多占用;其次,企业微信功能强大,非常便利。在进行直播或者会议时,画面和语音相对流畅稳定,直播的同时可进行师生互动并支持观看回放,学生课堂上有不懂的地方课下可以再反复观看。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建立
首先是选择适当的课程资源。虽然网络上有很多相关的课程资源,但有的资源与教师的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比较分析,采用了的《国际法》课程,原因主要有:该课所选教材和本课程一致,若疫情结束后其授课内容和进程能较好对和线下课程进行衔接。第二,该课程资源比较丰富,每一章均有该章的知识点思维导图和思考习题,便于同学自学和预习复习。第三,该课配合有英文解说,符合《国际法》课程的“国际性”和较多的涉及外文资料的特点。
其次是向同学们推送学习资料。推送的学习资料包括:(1)本门课程的推荐阅读书目清单和资讯网站、公众号清单;(2)电子教材、教师自制的课件和某些知识点的小音频和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和加强理解;(3)本门课程各个章节所涉知识点的法条、前沿论文和重要案例;(4)鉴于《国际法》课程的国际性特点,推送外文国际条约、国际争端机构的外文判决、英文论文等;(5)各个章节的练习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