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国学经典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1-06-18
false国学经典
――智慧与修养的结晶
一、案例简介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具体说,是指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精神风貌的时代文化。【1】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国学经典就是这灿烂文化的结晶。国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国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文化思想形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重民思想、和合中庸、经世致用等基本精神特征。对国学经典的教学一定要了解国学的内涵,掌握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更好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赋予它更具体、更现实、更丰富的内涵。
二、案例背景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干,是以儒道学说为基础的经典文献。儒、道学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特别是儒学作为主体哲学已成为中国人遵守的道德规范,成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在于它能够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人,实现人性和社会理性的有机融合。《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国学经典大学课堂,由于具有审美性、教育性、激励性、凝聚性、思想性等功能,在授课中不能只在意国学经典知识的传播,看重它的工具性,而应该通过课堂思政,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修养。如果认识不到国学经典具有的思想性、激励性和教育性,就是人为地损害了它的社会功能。“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大学课堂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最佳地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大学国学经典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案例立意
国学经典课程,不只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还应是在传播中渗透着思想政治的灌输,更是一种育人形式的践行。具体而言,国学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道德品行,发挥自我调控能力,促进自我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积极融合,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特征。国学经典课程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趋向和人生观的形成,关注重点是人,就是古代所说的“君子之道”,黄克俭说:“教育需承诺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开启,教育需承诺身心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拨。”国学经典课堂,既不是德育课堂,也不是美育课堂,而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感悟人生,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在于人格的完善。《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净化他们的心灵,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情感中去,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发热情,达到知识和精神的统一。这一过程的实现,在于我们的教者和学者达成的默契,在于我们的教者在默契中的主动实施,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案例实施设计